“我叫王一球,我是一个茶人,我一辈子都致力于做茶叶事业,今年已经快80岁了。寻茶很困难,那我们就到山上,不怕吃苦,不怕高山,不怕路径远,再困难也要找到我们需要的好茶。”
——茶人·王一球
西双版纳崎岖的山路上,王老爷子驾驶着自己惯用的SUV正在“赶山”,颠簸的石子路与轮胎摩擦发出“沙沙”的响声,他脸上皱纹堆垒,黝黑皮肤的手臂做着打方向盘和换挡的动作,在山路上熟练地过弯,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年近八十的老人。
对此,王老爷子也有自己解释“我是属马的,我喜欢跑,特别是喜欢爬山,山上采茶叶,找茶叶,风景特别优美,人的心态也更好了,更年轻了”。
西双版纳的大叶种茶是中国茶叶很好的一个体系,特别是古树茶,虽然产量低,但质量绝对是有保证的。不过在以前,很多茶农也不管,树长高了就会把它砍掉。
注意到这个问题后,王老爷子便告诉茶农“如果觉得这些高大的茶树不好采,我可以给你买下来”,于是茶农也没砍了,后来随着茶叶的发展,越来越多人喜欢大树茶、古树茶,茶农们也自发保护起来了。
与以往上山收茶不同,王老爷子此行的目的,是为了给家族新添的“小孙孙”,寻找一批好的古树茶作为纪念。
与他同行的还有刚当上爷爷的王小林先生,二人在茶树丛生的古茶园中穿梭了半晌,终于选定了两颗符合预期树龄又相邻的茶树,并亲手为它们系上了象征吉利的红丝带。
完成了挑选茶树的工作,王老爷子也是难掩喜悦之情“我当了曾爷爷,四世同堂,人生也难得了,希望我们的事业能传承到第四代,也让她们能享受到我这一代做得茶,我还要去找更多山头好茶拼配起来,因为她们是一对千金嘛,所以打算做两千斤给她们作纪念”。
离开古茶园,王老爷子又驱车前往千金茶的下一站——勐宋·保塘,这里不仅生长着许多数百上千年的古茶树,王老爷子也和当地的茶农十分熟络,所以,在品鉴完合作茶农今年新采的毛茶后,很快便敲定了这批原料。
在品茶之余,王老爷子告诉我们“以前做茶的时候,茶树还没开花,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,后来步入市场经济,才可以自由地到山上跟茶农采购,并且帮助他们把自己需要的茶做好。我们在云南至少有一两百家的合作伙伴了,我们帮他把茶做好,这样茶农的收入也提高了,质量也跟着提高了,大家都很满意”。
中学毕业就分到农场工作的王老爷子,从底层员工到茶厂厂长一路走来,更能明白茶农的辛苦,所以在自己做了领导后,也更多的为员工着想。他喜欢把事情做好,给别人一个好的回报,却也从不图别人回报。
不仅如此,王老爷子也以实际行动为自己的子女言传身教,时刻告诫他们要谨记过去的艰难,自1987年就跟随王老爷子步入茶行业的王小林先生,也很好的秉承了他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。
告别了保塘茶农,王老爷子又马不停蹄的赶往寻找千金茶原料的最后一站——巴达山古茶园。在听说王老爷子的来意后,当地茶农也十分爽快的拿出了自己最好的古树茶。
这里的古树茶每年产量只有1-2吨,但王老爷子仍特别强调只挑几百公斤与样板一致的原料,用茶农的话说,“这确实是价值‘千金’的茶叶了”。
酒过三巡,王小林先生也向茶农表示,“我们为后辈做这个千金茶,也是想通过这个茶,让她们记住你们原生态的茶,记住原始森林的味道,所以希望大家要认真把这个茶做好,同时,也借这个千金茶,传承我们做茶人的理念,和保护原始森林的精神”。
寻找千金茶原料的旅程告一段落,接下来就是至关重要的审评环节了。王老爷子总会叫上厂里的几位评茶师,和自己一起反复审评,“不能有劣变茶,不能有次品,要都是精品”一直是王老爷子坚守的底线。
每一款好茶的背后,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,从茶叶的栽培,到采摘、萎凋、加工,再通过揉捻、发酵这一系列秩序严格的工作,都需要通过几十上百的人去完成。
千金茶不是外放的香型茶,它就像王老爷子对后辈表达爱的方式,内敛而深沉。
“我爷爷的梦想是做百年老店,但我觉得做茶这件事本身就很不容易。我时常也在想,最后我能为孩子留下什么,那肯定不是钱,因为金钱会花掉,只有做茶的技艺和精神,是值得我们去记住的。当然,我自己也很喜欢茶,百年老店,将作为我终身奋斗的目标”。
——王科鳗女士
“我父亲是一个工作狂,宁愿自己吃苦受累,也要把任务完成,做事业肯定是越艰辛的地方越有风光,我们探寻原始森林的古树茶,也就是为了更生态,更有保障”。
——王小林先生
“我是从八十年代从事茶叶事业的,今天来说是一辈子做茶了,好多人说‘你有钱了,应该去投资其他行业’,我说不,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干一件事,把一件事干好就行了”。
——茶人·王一球